2022年,一部《梦华录》横空出世,以其精美的服化道、跌宕的剧情和对宋代市井生活的细腻刻画,迅速俘获了观众的心,成为现象级爆款,在《梦华录》热度未减之时,B站上却悄然兴起了一股“高仿”热潮,众多UP主纷纷推出自己的“高仿版”《梦华录》,从剧情、人物到服化道,都力求还原原作精髓,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这场“高仿”盛宴,究竟是致敬经典,还是“文化挪用”的狂欢?值得我们深思。
一、从“致敬”到“高仿”:B站UP主的创作狂欢
《梦华录》的成功,离不开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准把握和匠心呈现,剧中,无论是东京汴梁的繁华盛景,还是茶坊酒肆的市井烟火,都充满了浓郁的宋代风情,而B站UP主们,正是抓住了这一点,将“高仿”的触角伸向了《梦华录》的方方面面。
1、剧情高仿:UP主们或以《梦华录》为蓝本,创作出全新的故事;或对原作剧情进行改编,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意,UP主“XXX”创作的《梦华录之XXX》,就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南宋临安,讲述了三位女子在乱世中相互扶持、共同成长的故事。
2、人物高仿:UP主们对《梦华录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高度还原,从赵盼儿的聪慧果敢,到孙三娘的泼辣直爽,再到宋引章的温婉贤淑,都刻画得惟妙惟肖,更有甚者,UP主们还通过化妆、服装、道具等手段,将自己“变身”成剧中人物,进行cosplay表演。
3、服化道高仿:《梦华录》的服化道堪称一绝,UP主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一亮点,他们或购买同款服装道具,或自己动手制作,力求还原剧中场景,UP主“XXX”就花费数月时间,亲手制作了赵盼儿的茶坊,并将其布置得与剧中一模一样。
二、高仿背后的文化焦虑与身份认同
B站UP主们对《梦华录》的“高仿”,并非简单的模仿和复制,而是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焦虑和身份认同。
1、文化焦虑: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,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逐渐减弱,文化自信也面临着考验,而《梦华录》的成功,恰恰证明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,UP主们通过“高仿”《梦华录》,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,也试图在全球化语境下,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。
2、身份认同:B站作为年轻人聚集的文化社区,UP主们通过“高仿”《梦华录》,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创意,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,这种认可和喜爱,不仅来自于对作品的肯定,更来自于对UP主们文化身份的认同,UP主们通过“高仿”《梦华录》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归属感,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。
三、高仿与原创:界限何在?
B站UP主们的“高仿”创作,引发了关于“文化挪用”的争议,有人认为,UP主们的“高仿”是对原作的致敬和再创作,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;也有人认为,UP主们的“高仿”涉嫌抄袭和侵权,是对原作的不尊重。
1、致敬还是抄袭?“高仿”与抄袭的界限,在于是否具有独创性,如果UP主们的“高仿”作品,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,缺乏自己的创意和表达,那么就有可能构成抄袭,反之,如果UP主们的“高仿”作品,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础上,加入了新的元素和创意,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达,那么就可以视为致敬和再创作。
2、文化传播还是文化挪用?“文化挪用”是指将其他文化中的元素,不加理解和尊重地拿来使用,甚至进行歪曲和贬低,UP主们在“高仿”《梦华录》时,应该尊重原作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,避免对传统文化进行误读和曲解。
四、高仿的狂欢,文化的传承
B站UP主们的“高仿”《梦华录》,是一场关于“文化挪用”的狂欢盛宴,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,在享受这场盛宴的同时,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,思考“高仿”与原创的界限,以及“文化挪用”的伦理问题,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(字数:1823字)